喜鹊

Pica pica   Linnaeus
   

  1340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(据普通亚种,采自陕西)
雄性成鸟:头、颈、背和尾上覆羽辉黑色,后头及后颈稍沾紫,背部稍沾蓝绿色;肩羽纯白色;腰灰色和白色相杂状。翅黑色,初级飞羽内翈具大形白斑,外翈及羽端黑色沾蓝绿光泽;次级飞羽黑色具深蓝色光泽。尾羽黑色,具深绿色光泽、末端具紫红色和深蓝绿色宽带。颏、喉和胸黑色,喉部羽有时具白色轴纹;上腹和胁纯白色;下腹和覆腿羽污黑色;腋羽和翅下覆羽淡白色。
雌性成鸟:与雄鸟体色基本相似,但光泽不如雄鸟显著,下体黑色有呈乌黑或乌褐色,白色部分有时沾灰。
幼鸟:形态似雌鸟但体黑色部分呈褐色或黑褐色;白色部分为污白色。
虹膜暗褐色;嘴、跗蹠和趾均黑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55) 232.4 449.9 34.3 208.6 247.3 53.1
(162—290) (412—508)(31—40) (200—221) (210—268) (48—56)
♀♀(44) 225.5 442.4 33.5 201.2 242.2 51.5
(198—263) (402—465) (30—36) (192—210) (210—258) (48—53)

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通体除两肩、初级飞羽内翈和腹部为白色外,概黑色;翅具金属蓝色和绿色光泽;尾羽长,具金属蓝色、紫色、铜绿色、紫红色光泽。飞行时翅上白斑极显露易于识别。

大小
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55) 232.4 449.9 34.3 208.6 247.3 53.1
(162—290) (412—508)(31—40) (200—221) (210—268) (48—56)
♀♀(44) 225.5 442.4 33.5 201.2 242.2 51.5
(198—263) (402—465) (30—36) (192—210) (210—258) (48—53)

生物学

生态 喜鹊是各地常见的鸟类,除密林及荒漠外,无论山区、平原、草原及河流湖泊岸边,也不论乡村或城市,只要有人们从事农、牧业经济活动的地方,都可见其踪迹。它是我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鸟类,《禽经》上有“人闻其声则喜”、《西京杂志》上有“千鹊噪而行人至”的记载;欧阳修写有“鲜鲜毛羽耀明辉,红粉墙头绿树林。日暖风轻言语软,应将喜报主人知。”、元朝刘因写有“马蹄踏水乱明霞,醉袖迎风受落花。怪见溪童出门望,鹊声先我到客家。”等诗句;群众口头传诵有“喜鹊叫、客人到”、“喜鹊叫喳喳,喜事到我家”等歌谣,故有“喜鹊”和“客鹊”之雅名。
一般多在开阔的耕地、河谷两岸荒坡及林缘、村落附近菜园、果园、畜厩周围等处
活动觅食,在觅食地树上休息,有时也停落屋顶休息,傍晚则飞到高大的树上过夜。繁殖时多单个或成对活动,幼鸟出巢后常以“家族式”成小群活动,开始时幼鸟挤卧营巢地附近树上,幼鸟不会寻食时亲鸟仍啣食饲喂,以后亲鸟在前飞幼鸟随其后飞,每次飞行距离30一50m停息一下,有时亲鸟在一次飞行距离远而幼鸟又未跟上在中间树上停落时,亲鸟则又飞回至幼鸟周围鸣叫,叫一会又飞走,这样一段一段的让幼鸟习飞和寻食。非繁殖期(秋后、春季)集群活动,任国荣(1928)曾见过110余只的大群。也见有和红嘴山鸦(Pyrrhocorax pyrrhocorax)、大嘴乌鸦(Corvus macrorhynchus)、寒鸦(Corvus dau-uricus)混群在麦田、厩舍附近寻食者。
性机警,较难接近。成对觅食时,常是一只在地面啄食,另一只在高处警戒,受惊扰或发现异常情况,守望鸟就发出惊叫声而后双双飞走。成群在地上觅食时,也常有1—2只在觅食地较高处或树枝上守望,受惊时则集群飞走。停息时常伴随着鸣叫将尾羽向两侧微张而上下摆动,同时伴有低头、躬腿动作。飞行能力较强,飞行时尾羽扩展、双翅缓慢鼓动,呈波浪式前进。
1982年6—7月,观察到喜鹊在天气炎热时有水浴习性,尤以每天14时左右多见。洗浴时由河边大石上飞落浅水中,下蹲将腹部接触一下水面然后站起、并抖动身体使羽毛蓬松;有时站立水中,低头将嘴伸入水后再抬头并用嘴啣梳肩羽和翅羽,约20—30秒飞回大石上,停数分钟再下水一次,然后飞去。
鸣声较单调而响亮,常为“zhar-.zhar-.zhar-”、“zhazha-zha”、“zhazhazhazha”,或单音“zha”。在地上栖息或寻食时,常跳一下、转动一下身体,发出一声或二三声鸣叫。杂食性鸟类,一般动物性食物丰富时(夏季和早秋)以动物性食物为主,尤其在繁殖期食物80%以上是动物性的;冬季和早春动物性食物尚能寻到的地区仍以动物性食物为主,在动物性食物少时,则以植物性食物为主。周世锷在南京剖检1956年12月和1958年3月所采的10个鸟胃,其食物的81%为农林业害虫,有蝗虫、蝼蛄、金龟(虫甲)、象(虫甲)、夜蛾幼虫等,15.5%为农作物。郑作新等(1960)剖检4—6月采自湖南的10个鸟胃,70%一100%为动物性食物,有蝽象、金龟(虫甲)、松毛虫、蝗虫等;10一11月10个鸟胃,60%—65%为动物性食物,除昆虫外尚吃有蜗牛、螃蜞、小鸟、鸟卵等,40%一35%为植物性食物,有麦、谷、水果、瓜类和大量植物种子。李桂垣(1985)在四川剖检44个鸟胃,动物性食物44次,有金龟(虫甲)、步行虫、蝗虫、蚱蜢、蛆、蛹等;植物性食物29次,有玉米、黄豆、小豆、麦、马桑、山樱桃、荨麻、胡颓子等。在陕西剖检鸟胃33个(1月(5)、3月(4)、4月(3)、5月(4)、6月(3)、7月(4)、8月(2)、10月(3)、11月(2)、12月(3)),4—8月动物性食物占70%—90%,有金龟(虫甲)、象鼻虫、蝗虫、蝼蛄、蝉、蝽象、鳞翅目成虫和幼虫,蛆、蛹、蛙肢体等;11月至翌年1月几乎全为植物性食物,有玉米(Zea mays)、小麦(Iriticum spp.)、大米(Oryza sativa)、大豆(Glycine max)、麻籽(Linum spp.)、荞麦(Fagopyrum esculentum)、小豆(Phaseolus spp.)及其他野生植物种子和叶子。郝映红等(1992)在山西剖检124个鸟胃,冬季以植物性食物为主,4月以后食少量昆虫,6—8月动物性食物取食频次最高,食物有蜂、虻、蜻蜓、蝶、蛾、(虫甲)虫、蝗虫、蝇及其幼虫、卵、幼鼠及人类废弃的鱼、肉等食物;植物性食物有种子和果实、华北松、落叶松、油松、云杉、辽东栎、苹果、梨、枣、杏、桃、柿、沙棘、黄刺玫(Rosa xantnina)、刺李(Ribes burejense)、山刺玫(Rosa vugosa)、甘肃山楂(Crataegus kansuensis)、覃莓(Fra-gavia orientalis)、茜草(Rubia cordifolia)、西红柿(Lycopersicum esculentum)、黄瓜(Cucumis sativus)、西瓜(Citrullus lanatus)、豆角(Phaseolus vulgaris)、高粱(Sorghumvulgaris)、蚕豆、豌豆(Pisum sativus)、玉米、荞麦、莜麦(Avena nuda)、小米(Gran crop)、大米、红豆等,另外还有杨、柳、榆的叶子,蔬菜叶子和人类遗弃的饼干、面包等。1986年在宁夏中卫沙坡头,曾见喜鹊啄食小刺猬,人驱走喜鹊后刺猬尚未死。
喜鹊为地方性留鸟,各地都繁殖。它们有的在旧巢址上逐年整修加高营建新巢,有的新选新巢址建巢。营巢时间较早,许慕农等(1958)在北京观察2月底以前开始营巢,在华南12月底开始分散配偶营巢。朱键1965—1966年在陕西黄龙观察,11月至翌年5月都见有衔巢材营巢者,而以3—4月为营巢盛期,观察马场至苜渠的36个新巢中,11月至翌年2月者占25%,3—4月占52.8%。5—6月占22.2 %。
雌雄共同营巢,1966年在榆林牛家梁观察(6巢),巢材取自营巢地周围300m以内,小树枝一只喜鹊即可衔来插放好,大的树枝一只喜鹊衔带不动飞一段枯枝就掉地下,则见二只喜鹊备衔枯枝一头运至巢中插放好。巢多营于营巢地区较高的树上,多近水源、大道、居民点。在北京多见于杨、松、柏类树上;在广东多见于木棉树上;在四川多见于桉(Eucalyptus spp.)、梧桐(Fimiana simplex)、胡桃(Juglans regia)等乔木上;在甘肃多见于杨、柳、榆、槐、椿及山核桃树上;在陕西多见于杨、柳、旱柳、榆、刺槐(Robinia pseudoacacia)、椿、李、白桦(Betula platyphylla)、栎、杜梨(Pyrus betulaefolia)、胡桃、山核桃(Carya cathayensis)、松、柏等树上。一般说来,当地哪个树种最多(适于营巢树种),喜鹊就在这种树上营巢多。喜鹊还有建巢在旗杆上、塔上及竹林中(任国荣,1928)。巢距地面的高度随营巢树种不同而异,即是同一种树也有差别,朱键在黄龙测45巢如表1:

表1 喜鹊巢距地面的高度 (m)
营巢 观测 距地面最 距地面最
树种 巢数 高高度 低高度 营巢 观测 距地面最 距地面最
树种 巢数 高高度 低高度
小叶杨 15 18.60 6.00
枣 2 7.30 5.80
柳 2 4.50 2.50
栎 2 10.80 5.50
核桃 3 15.90 6.40 旱柳 10 25.40 6.25
白桦 3 8.10 5.60
山楂 2 3.50 1.90
杜梨 6 6.50 4.20


一般一树1巢,在大的树上也有一树2巢,2巢时巢常营于不同方位枝杈间。利用旧巢修建新巢者往往呈楼台状,巢高者达1m 以上。钱燕文50年代在昌黎获一巢,称重7.5kg,把巢材折散用来煮熟了一锅米饭(6人食用)。李桂垣(1985)在成都采1巢,巢材除枯枝外有棕片、树根、杂草和泥土盘结着,内垫棕丝、羽毛等;巢上有盖、侧方有出入口;巢外径48mm、内径18mm、高44mm、深7cm。陕西观测8巢,巢材为枯枝、树根、柔草茎、草根、短绳头等构成,中间及内边涂有泥土,3巢内垫全为羊毛,2巢内垫为植物细根、柔叶,3巢内垫为柔茎、鸡毛、牛毛、人发、碎纸片、碎布头;8巢大小平均为:外径47.6cm、内径37.Ocm、高47.8cm、深29.3cm(由出入口下缘水平面起为13.2)cm,大出入口为13.1cm×12.8cm、小出入口9.5cm × 1O.5cm。《本草纲目》载“鹊巢开户背太岁”,故有人认为本岁每年方向不同,鹊巢开户亦异。根据我们观测,鹊巢出入口的方向是随建巢地环境不同而变异的,1972年在陕西甘泉县玉米子沟(川面东西走向)观察6巢,3巢营于沟南杨树上,出入口面朝北、东北、偏西北,3巢营于沟北山坡栎树上,出入口面朝南,有1个稍偏西南;1987年在宁夏贺兰山(山呈南北走向处)观察营于东坡山脚杨树上4巢,其大出入口均向东,小出入口有偏东南和东北的;1989年在甘肃华池县(川道东西走向)观察山南坡2巢,大出入口朝南,小出入口1个偏东南、1个偏西南;在宁县观察营于面向西北方向山坡下的栎树和杨树上2巢,其大口1朝北、1朝东北,小口均朝西北;1991年在甘肃榆中县官滩沟观察7巢,3巢营于河滩中杨树上(河滩南北走向),1巢营于河滩东侧,其出入口面朝西,2巢营河西侧背靠山坡,其出入口面朝东和东北;在东沟居民点观察4巢,进沟入口为东南一西北走向,杨树上2巢出入口向东北和北偏西,进沟后为东西走向,沟南榆树上1巢出入口面朝北和北偏东,沟北榆树上1巢出入口面朝南和偏西南。由上述情况可以看出,一般巢营于川道及川道两侧的山坡,其出入口与川道走向呈45°一135°角,这与风向有关,山区一日风向正常变化为:早多上山风,晚多下山风,巢出入口与沟向呈45°一135°角可避免风力直吹进巢内,这是喜鹊在长期进化适应过程中,在营巢上形成的一种进化适应性的行为。
产卵期各地不尽相同。在广东卵的出现是2月5日,3月中旬以后大量出现,3月中旬前只有25 %的巢内有卵,产卵期一直到5月6日(任国荣,1928);在北京开始见于3月下旬(许慕农等),直至5、6月(寿振黄,1936);在陕南汉中3月中旬巢中见卵,陕北最早产卵于4月上旬,多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,但6月中旬仍见有喜鹊产卵;在长白山3月末产卵,5月上旬见出巢幼鸟(赵正阶等,1985)。每窝产卵量少者2枚,多者11枚,在上海采2窝卵为4枚和6枚(郑作新等,1963);朱键1965—1966年在黄龙统计29窝卵,其中2枚者2窝、3枚者2窝、4枚者3窝、5枚者7窝、6枚者10窝、7枚者2窝、8—9和11枚者各1窝。卵色淡绿、青绿、深绿到蓝绿色,具棕色、褐色、黄褐色及紫褐色点斑,点斑有的均匀分布,有的较疏,有的钝端较密。卵平均大小(10枚)为35.6(32.1—38.O)mm×25.3(22.4—26.9)mm(郑作新等,1963);朱键1966年测50枚卵,平均大小为34.6mm×24.9mm,卵重10.16g。一般一年一窝,但若在产卵期卵被损坏则会另补产卵。
孵卵由雌鸟承担,雄鸟在巢附近守护。孵卵期17—18天;雌雄共同育雏,育雏时雌雄双亲替换护雏和寻食,育雏期1个月。孵卵和育雏期,双亲护巢护雏性很强,人若走近巢前则鸣叫不已,若上树到巢边时则会受到双亲鸟的掠头袭击。
喜鹊繁殖期常和红脚隼(Falco vespertinus)争巢,有时十几只喜鹊一起帮助争斗,结果还是喜鹊失败而巢被红脚隼占据(郑作新等,1963)。1966年5月在榆林牛家梁观察到6巢喜鹊与红脚隼争巢,每次争斗历经2—4天不等,结果有4巢被红脚隼占据,但有2巢却是喜鹊战胜后而定居下来。
喜鹊的体内寄生虫已知线虫有以下几种:①长尾华首线虫(Acuaria longicaudata),寄生于砂囊粘膜下;②小交合刺对盲囊线虫(Contracaecum(c)spculigerrum),寄生于胃和肠道;③伍氏前盲囊线虫(Porrocaecum(p)wui),寄生于肠道。



生境信息

生态 喜鹊是各地常见的鸟类,除密林及荒漠外,无论山区、平原、草原及河流湖泊岸边,也不论乡村或城市,只要有人们从事农、牧业经济活动的地方,都可见其踪迹。它是我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鸟类,《禽经》上有“人闻其声则喜”、《西京杂志》上有“千鹊噪而行人至”的记载;欧阳修写有“鲜鲜毛羽耀明辉,红粉墙头绿树林。日暖风轻言语软,应将喜报主人知。”、元朝刘因写有“马蹄踏水乱明霞,醉袖迎风受落花。怪见溪童出门望,鹊声先我到客家。”等诗句;群众口头传诵有“喜鹊叫、客人到”、“喜鹊叫喳喳,喜事到我家”等歌谣,故有“喜鹊”和“客鹊”之雅名。
一般多在开阔的耕地、河谷两岸荒坡及林缘、村落附近菜园、果园、畜厩周围等处活动觅食,在觅食地树上休息,有时也停落屋顶休息,傍晚则飞到高大的树上过夜。繁殖时多单个或成对活动,幼鸟出巢后常以“家族式”成小群活动,开始时幼鸟挤卧营巢地附近树上,幼鸟不会寻食时亲鸟仍啣食饲喂,以后亲鸟在前飞幼鸟随其后飞,每次飞行距离30一50m停息一下,有时亲鸟在一次飞行距离远而幼鸟又未跟上在中间树上停落时,亲鸟则又飞回至幼鸟周围鸣叫,叫一会又飞走,这样一段一段的让幼鸟习飞和寻食。非繁殖期(秋后、春季)集群活动,任国荣(1928)曾见过110余只的大群。也见有和红嘴山鸦(Pyrrhocorax pyrrhocorax)、大嘴乌鸦(Corvus macrorhynchus)、寒鸦(Corvus dau-uricus)混群在麦田、厩舍附近寻食者。
性机警,较难接近。成对觅食时,常是一只在地面啄食,另一只在高处警戒,受惊扰或发现异常情况,守望鸟就发出惊叫声而后双双飞走。成群在地上觅食时,也常有1—2只在觅食地较高处或树枝上守望,受惊时则集群飞走。停息时常伴随着鸣叫将尾羽向两侧微张而上下摆动,同时伴有低头、躬腿动作。飞行能力较强,飞行时尾羽扩展、双翅缓慢鼓动,呈波浪式前进。
1982年6—7月,观察到喜鹊在天气炎热时有水浴习性,尤以每天14时左右多见。洗浴时由河边大石上飞落浅水中,下蹲将腹部接触一下水面然后站起、并抖动身体使羽毛蓬松;有时站立水中,低头将嘴伸入水后再抬头并用嘴啣梳肩羽和翅羽,约20—30秒飞回大石上,停数分钟再下水一次,然后飞去。
鸣声较单调而响亮,常为“zhar-.zhar-.zhar-”、“zhazha-zha”、“zhazhazhazha”,或单音“zha”。在地上栖息或寻食时,常跳一下、转动一下身体,发出一声或二三声鸣叫。杂食性鸟类,一般动物性食物丰富时(夏季和早秋)以动物性食物为主,尤其在繁殖期食物80%以上是动物性的;冬季和早春动物性食物尚能寻到的地区仍以动物性食物为主,在动物性食物少时,则以植物性食物为主。周世锷在南京剖检1956年12月和1958年3月所采的10个鸟胃,其食物的81%为农林业害虫,有蝗虫、蝼蛄、金龟(虫甲)、象(虫甲)、夜蛾幼虫等,15.5%为农作物。郑作新等(1960)剖检4—6月采自湖南的10个鸟胃,70%一100%为动物性食物,有蝽象、金龟(虫甲)、松毛虫、蝗虫等;10一11月10个鸟胃,60%—65%为动物性食物,除昆虫外尚吃有蜗牛、螃蜞、小鸟、鸟卵等,40%一35%为植物性食物,有麦、谷、水果、瓜类和大量植物种子。李桂垣(1985)在四川剖检44个鸟胃,动物性食物44次,有金龟(虫甲)、步行虫、蝗虫、蚱蜢、蛆、蛹等;植物性食物29次,有玉米、黄豆、小豆、麦、马桑、山樱桃、荨麻、胡颓子等。在陕西剖检鸟胃33个(1月(5)、3月(4)、4月(3)、5月(4)、6月(3)、7月(4)、8月(2)、10月(3)、11月(2)、12月(3)),4—8月动物性食物占70%—90%,有金龟(虫甲)、象鼻虫、蝗虫、蝼蛄、蝉、蝽象、鳞翅目成虫和幼虫,蛆、蛹、蛙肢体等;11月至翌年1月几乎全为植物性食物,有玉米(Zea mays)、小麦(Iriticum spp.)、大米(Oryza sativa)、大豆(Glycine max)、麻籽(Linum spp.)、荞麦(Fagopyrum esculentum)、小豆(Phaseolus spp.)及其他野生植物种子和叶子。郝映红等(1992)在山西剖检124个鸟胃,冬季以植物性食物为主,4月以后食少量昆虫,6—8月动物性食物取食频次最高,食物有蜂、虻、蜻蜓、蝶、蛾、(虫甲)虫、蝗虫、蝇及其幼虫、卵、幼鼠及人类废弃的鱼、肉等食物;植物性食物有种子和果实、华北松、落叶松、油松、云杉、辽东栎、苹果、梨、枣、杏、桃、柿、沙棘、黄刺玫(Rosa xantnina)、刺李(Ribes burejense)、山刺玫(Rosa vugosa)、甘肃山楂(Crataegus kansuensis)、覃莓(Fra-gavia orientalis)、茜草(Rubia cordifolia)、西红柿(Lycopersicum esculentum)、黄瓜(Cucumis sativus)、西瓜(Citrullus lanatus)、豆角(Phaseolus vulgaris)、高粱(Sorghumvulgaris)、蚕豆、豌豆(Pisum sativus)、玉米、荞麦、莜麦(Avena nuda)、小米(Gran crop)、大米、红豆等,另外还有杨、柳、榆的叶子,蔬菜叶子和人类遗弃的饼干、面包等。1986年在宁夏中卫沙坡头,曾见喜鹊啄食小刺猬,人驱走喜鹊后刺猬尚未死。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国内分布于东北,西北,华北,华中,华东,华南,西南,台湾等省区。

分类讨论
检索表文本

亚种检索

1.翅长不及230mm;腰部黑色和灰白色相杂状或为纯白色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
翅长超过230mm;腰部纯黑色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青藏亚种 P.p.bottanensis
2.翅主要闪蓝色光泽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普通亚种 P.p.sericea
翅主要闪绿色光泽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
3.体形略小,雄鸟翅长207.3 (202—212)mm;初级飞羽内翈白斑较小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新疆亚种 P.p.bactriana
体形稍大,翅长208—230mm(Hartert);初级飞羽内翈白斑大、几达羽端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东北亚种 P.p.leucoptera